重慶大學相關院系
學校隸屬關系:教育部 *** :023-65120727 65120737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學校所在地:重慶市沙坪壩沙北街83號 傳真:023-65123511
郵政編碼:400045 網址:http://
電子郵件:cqwgl@163.com iahnew@163.com
一、含地質類專業院系和專業設置
重慶大學創辦于1929年,早在20世紀40年代就是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并聞名國內外,2000年與重慶建筑大學、重慶建筑高等專科學校合并組建成新的重慶大學,為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我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曾在學校任教,為我校地質類學科留下了光榮的辦學歷史與寶貴的精神財富。
重慶大學設置地礦學科(工學)及含地學類相關學科的院系主要有:土木工程學院、資源與環境學院、城市建設與環境工程學院、建設管理與房地產學院、建筑城規學院等;設置的地礦學科(工學)本科專業有礦物資源工程(采礦工程),含地學類相關學科本科專業設置有土木工程、環境工程與環境科學、工程(建設)管理、城市規劃等。
培養地學研究生的學科為礦物資源工程、地質工程,其專業為采礦工程與地質工程;培養地學相關學科研究生的學科有環境工程與環境科學、土木工程、工程(建設)管理、城市規劃等,其專業設置分別為環境工程、環境科學、巖土工程、工程(建設)管理、城市規劃等。
二、地質類教師隊伍現狀及隊伍建設
1.地質類教師隊伍現狀(地質工程與采礦工程學科)
地質類教師隊伍現狀(含地質工程與采礦工程學科)如表1所示。
表1 教師狀況統計表
其中,教師隊伍學歷結構如圖1所示。
圖1 教師學歷結構圖
目前,該學科相關研究領域有院士1名(采礦工程學科),博士生導師9名(其中采礦工程7名、地質工程2名)。
2.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舉措
重慶大學長期以來十分重視該學科師資隊伍的建設工作,近期該學科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舉措有:
1)于2000年開始實施重慶大學地質工程學科點建設與發展規劃(2000~2005),按“規劃”實施本學科點學術隊伍建設規劃。
2)2000年給予地質工程學科教改項目重點資助(金額0.3萬元),現已進入結題階段。
3)2001年由土木工程學院資助該學科青年教師自選科研課題1項(資助金額0.4萬元)。
4)2001年制訂了該學科青年教師進修計劃,于2002~2005年期間每年資助1~2名青年教師去國外或國內如中國地質大學、成都理工大學等地質類高等學校進修。
5)2002年為該學科副教授以上教師配備個人辦公室、電腦等配套辦公條件。
三、人才培養
1.地質類本科專業招生情況及畢業生流向
原重慶建筑大學自1980年開始招收地質工程專業(工程地質水文地質方向)本科生。經四年調整后,于1985、1986、1987、1988年又連續招收四屆學生。總體教學質量優良,特別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歷屆學生畢業后受到用人單位好評。如80級學生中,獲博士學位3人,碩士學位5人,大多數已獲高級職稱,有近半數人擔任勘察部門院、所、室一級負責人,成為生產、科研、教學單位的骨干。85級畢業生中,28人中擔任副局長、副院長、科室負責人的有9人,考取巖土工程師、結構工程師、建筑師、房地產估價師注冊資格的有17人。為適應市場經濟競爭日益加劇,學生參加工作后努力成為多面手,適應能力很強。
根據國家調整專業設置精神的要求,自1991年以來,地質工程專業改為建筑工程專業巖土工程方向及基礎工程方向,該專業已于1995年、2001年兩次通過國家專業評估,屬于全國首批通過專業評估的十所高等院校之一。
采礦工程專業是重慶大學最早設立的專業之一,也是全國最早設立采礦工程專業的高等院校之一,該學科領域在國內外享有較高的聲譽,辦學至今每年招收本科學生2~4個教學班(60~120人),畢業學生遍布全國乃至國外各相關學科領域,也為祖國采礦工程領域培養了不少的杰出人才。
2.交叉復合型人才培養及專業人才培養情況
重慶大學含地學類相關學科本科專業設置有土木工程、環境工程與環境科學、工程(建設)管理、城市規劃等專業。這些專業培養的均為建筑類與環境安全類相關工程學科的復合型人才。這些專業均是重慶大學最早或較早設置的本科招生專業,自設置以來,以上各專業的本科招生情況大致如表2所示。
表2 各專業招生人數統計表
3.地質類研究生年招生情況及畢業生流向
重慶大學培養地學研究生的學科為地質工程、礦物資源工程,其專業為地質工程與采礦工程;培養地學相關學科研究生的學科有土木工程、環境工程與環境科學、工程(建設)管理、城市規劃等,其專業設置分別為巖土工程、環境工程、環境科學、工程(建設)管理、城市規劃等。
作為巖土工程專業方向之一的工程地質水文地質方向至1999年已培養碩士生6人,其中3人在高校任教,有2人繼續攻讀博士學位。于2000年設立地質工程碩士學位授予點后,至今已招收(在讀)碩士研究生6人。
采礦工程專業也是重慶大學最早招收研究生的學科之一,至今每年招收碩士生6~10名,博士生8~12名,畢業研究生遍布國內外相關學科領域,其中不少做出了十分突出的成績。
為保證研究生質量,使本專業培養的研究生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要,在德、智、體、美各方面得到全面發展,在專業方面應掌握堅實的數學、力學、地質學基礎理論知識和系統的專業知識,了解本學科的國內外現狀和發展趨勢、前沿領域;熟悉地質工程領域內常用的測試、實驗分析技術 *** ,具有較強的計算機應用或計算機輔助設計能力;能運用所學知識在地質工程項目的設計勘察、工藝優化、施工項目管理與決策等方面的某個方向上解決具有一定難度的工程實際問題,能獨立組織地質工程項目的施工或工程評價;較為熟練地掌握一門外國語,能閱讀本專業的外文資料;學風嚴謹。地質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后能夠在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從事本專業或相鄰專業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或生產部門的相應工程技術工作。
四、辦學優勢與特色
1.辦學優勢與特色
辦學優勢與特色主要體現在:重慶大學具有悠久的辦學歷史、較大的綜合性的辦學規模、雄厚的師資力量、優越的辦學條件、良好的校風學風、活躍的對外交流,以及按“加強基礎,拓寬專業,提高素質”的要求設計的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
2.教育教學改革的重大舉措和成效
重慶大學教學教育改革的重大舉措主要有如下幾方面:導師制、選課制、輔修與攻讀第二專業制、彈性學制、選擇專業制、優異生制、推免研究生制等。
本學科除以上教學教育改革的重大舉措外,近期教改主要成效具體體現在:①工程地質學 *** 課程建設項目申報;②地質工程碩士學位授予點的申報并獲批準;③重慶大學地質工程學科點建設與發展規劃制訂與實施;④工程地質學課程的多媒體課件及教學手段;⑤實驗室與野外現場實習相結合的動手能力培養方式。
五、學科建設
1.國家級重點學科
地質類相關的國家級重點學科有: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土木工程學科,設有土木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一個博士后流動站、6個博士點、10個碩士點;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西南能礦資源開發利用及三峽庫區環境保護學科,設有一個博士后流動站、2個博士點、8個碩士點。
2.省部級重點學科
我校地質類相關的省部級重點學科有:采礦工程、巖土力學、城市規劃與設計、管理科學與工程、環境工程、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等學科。
六、實驗室建設
就土木工程學院、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而言,國家級與省部級重點實驗室主要包括:西南資源開發與環境災害控制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能礦資源開發及三峽庫區環境損傷與工程災害實驗室、巖土工程實驗室、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實驗中心等重慶市重點實驗室。此外,土木工程學院擁有包括工程地質及地基基礎實驗室在內的巖土工程與結構工程兩個實驗教學中心,三個計算機 *** 中心,一個省級建設工程質量檢測中心。其中地質工程專業擁有專業實驗室面積2512.2 m2,擁有萬元以上儀器設備20 臺(件),儀器設備值合計302.7萬元。
本學科實驗室配備的主要大型儀器設備情況如表3所示。
表3 實驗室所配備的儀器設備一覽表
以上實驗室及建設工程質量檢測中心對外能承接各種試驗、工程檢測及建設工程質量檢測等相關業務,也是教師進行科研及培養研究生的重要園地。
七、“九五”以來科學研究簡況
1.“九五”以來科學研究(包括教育科學研究)情況
表4 土木工程學院相關學科“九五”以來完成主要科研項目一覽表
表5 土木工程學院“九五”以來獲獎項目
2.目前承擔的重大科研項目
表6 土木工程學院目前承擔的主要科研項目
八、國際交流與合作
1.建立有固定的學術交流與合作的國家和地區
重慶大學長期與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俄羅斯等國家和中國香港地區的近70所知名大學建立了固定的合作關系。
2.合作辦學與合作科研情況
重慶大學聘請了馮元禎、田長霖等近100位國外著名學者任名譽教授和顧問教授;邀請了楊振寧、李政道、陳省身、吳家瑋、林同炎等國際著名學者在內的600多位專家、學者來校教學和進行學術交流。學校每年要選派學生和教師赴美國、日本、法國、加拿大等國留學、訪問,同時也要接受一大批來自世界各國的留學生來校學習。
地質類相關學科近期國際合作與交流有:1997國際環境巖土工程與巖石力學會議,與香港大學聯合科研項目“土釘在香港重慶兩地斜坡加固中的對比研究”等。
3.在國際學術機構中任職情況
土木工程學院朱可善、吳德倫教授為IR *** (國際巖石力學學會)會員,陰可副教授為SEG(國際地球物理勘探學學會)會員。
九、出版機構及出版物
重慶大學擁有1個出版社,7種定期出版在全國發行的專業學術刊物,即:土木建筑類的地下空間、重慶建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其他出版物,如重慶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重慶建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高等建筑教育、室內裝飾。
(撰稿:文海家)
重慶大學 *** 教育學院的本科畢業證能評職稱嗎?
當然可以2018重慶大學職稱, *** 教育畢業證書是國家承認的,證書可電子注冊。目前一般與成教、自考畢業證書相同使用。
重慶大學(Chongqing University),簡稱重大(CQU),坐落于中央直轄市重慶,是 *** 中央直管、教育部直屬的副部級全國重點大學,國家“211工程”、“985工程”首批重點建設的高校,也是“2011計劃”、“111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重慶市大學聯盟”、“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的主要成員。是國家31所副部級中管高校之一,教育部批準建研究生院的56所高校之一,研究生自主劃線的34所名牌大學之一,由教育部和重慶市共建。
重慶大學創辦于1929年,1942年更名為國立重慶大學,1952年進行院系調整,1960年成為全國重點大學。截止2014年6月,學校占地面積近5500畝,有A、B、C、虎溪四個校區,校舍建筑面積150萬平方米,累計藏書420萬冊;全日制在校學生50000余人,其中有碩士、博士研究生近20000人,本科生近30000人,留學生1200余人。
建校七十余年來,有40多位兩院院士從這里走出,從事社會科學的知名人士有著名詩人楊明照、著名詞作家閆肅、著名經濟學家錢榮堃等。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教授、著名的經濟學家馬寅初教授、著名比較文學家吳宓、著名法學家潘大逵、著名演員、導演張國立等大批學術巨匠曾在此執教。
截止2014年6月,學校建有國家級重點研究基地10個(其中,國家重點實驗室3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7個,其他省部級及各類研究基地180余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2個,教育部創新團隊6個,國防創新團隊1個,重慶市高校創新團隊15個,教育部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基地(“111計劃”)3個。
國家級
國家重點實驗室(3個)2018重慶大學職稱:機械傳動國家重點實驗室、輸配電裝備及系統安全與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煤礦災害動力學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
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國家鎂合金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1個):復雜煤層瓦斯抽采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國家科技部、發改委等研究平臺(5個):微納系統及新材料技術國際研發中心 、低碳綠色建筑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重慶海特克制造業信息化生產力促進中心國家級示范基地 、重慶大學科技園國家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 、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公共實驗中心
部級
創新引智基地(“111計劃”)(3個):輸變電設備與系統安全創新引智基地 、生物力學與組織修復工程學科創新引智基地 、低碳綠色建筑人居環境質量保障創新引智基地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7個):光電技術與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三峽庫區生態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山地城鎮建設與新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生物流變科學與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飛行器測控與通信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低品位能源利用技術及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信息物理社會可信服務計算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教育部深空探測聯合研究中心
重慶市級
重慶市重點實驗室(7個):輸變電安全科學與電工新技術重慶市重點實驗室、輕金屬科學與技術重慶市市級重點實驗室、三峽庫區水環境安全與生態環境重慶市市級重點實驗室、現代物流重慶市市級重點實驗室、軟件理論與技術重慶市重點實驗室、非均質材料力學重慶市重點實驗室、數字影視藝術理論與新技術重慶市重點實驗室
重慶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9個):輕合金(鎂合金)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重慶市 *** 化制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慶市材料表面精密加工及成套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慶微光機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慶市殺蟲真菌農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慶市醫療電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慶市特種摩擦副與傳動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交通物聯網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血液凈化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重慶市工程實驗室(6個):重慶市環保工程研究中心、重慶光電工程研究中心、重慶市血管植入物工程實驗室、控制與智能系統新技術工程實驗室、化工過程強化及反應工程實驗室、山地人居環境工程與綜合技術重慶市工程實驗室
重慶市高校重點實驗室(17個):冶金工程重慶市高校重點實驗室、新型建筑材料與工程重慶市高校重點實驗室、軟件工程重慶市高校重點實驗室、能礦資源開發及三峽庫區環境損傷與工程災害重慶市高校重點實驗室、污染防治與廢物資源
化重慶市高校重點實驗室、巖土工程重慶市高校重點實驗室、市政與環境工程重慶市高校重點實驗室、運載器測控及遙感技術信息傳輸重慶市高校重點實驗室、熱工
重慶市高校重點實驗室、自動化工程重慶市高校重點實驗室、建筑技術重慶市高校重點實驗室、電工新技術重慶市高校重點實驗室、高電壓技術與系統信息監測重慶市高校重點實驗室、功能基因及調控技術重慶市高校重點實驗室、高性能 *** 計算及安全重慶市高校重點實驗室、制造系統工程重慶市高校重點實驗室、結構重慶市
高校重點實驗室
重慶市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5個):重慶大學語言認知及語言應用研究基地、重慶大學西部環境資源法制建設研究中心、重慶大學人口資源環境經濟與管理研究中心、重慶大學建設經濟與管理中心、重慶大學工商管理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
其他科研平臺
轉基因生物產品成分監督檢驗測試中心(重慶)、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實驗研究中心、重慶寬帶無線接入技術工程研究中心、重慶市 *** 測試工程技術中心、重慶市現代物流生產力促進中心、重慶市制造業信息化生產力促進中心、重慶市數學科學研究所、重慶市信息安全技術中心、重慶市兩江融合促進和服務中心、重慶市鈉米材料與技術工程中心、重慶市清潔生產工程研究中心、重慶市三峽庫區生態環境遙測遙感監控實驗室、重慶市虛擬儀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誰知道重慶大學一般教師的待遇如何啊
重慶大學一般教師2018重慶大學職稱的待遇還是非常不錯的。
重慶大學(Chongqing University2018重慶大學職稱,CQU),簡稱重大,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由教育部、重慶市、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共建的全國重點大學,位列“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211工程”、”985工程”。
師資力量
截至2021年3月,學校有教職工5300余人。
其中專任教師3100余人,其中有院士等國家級人才近200人,國家級創新群體8個,省部級各類人才500余人,博士生導師1000余人,副高級以上專業技術人員2000余人。
以上內容參考 百度百科-重慶大學
25歲任985高校博導是什么人
25歲任985高校博導是什么人
25歲任985高校博導是什么人2018重慶大學職稱,重慶大學提供2018重慶大學職稱的信息顯示,馮磊,男,出生于1995年4月,目前為重慶大學計算機學院弘深青年學者引進人才、博導,25歲任985高校博導是什么人。
25歲任985高校博導是什么人1
“90后”目前已漸成為中國學術圈的生力軍,而“95后”的青年學者也開始躍上學術舞臺。
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重慶大學計算機學院“95后”弘深青年學者馮磊再度引起社會輿論關注。重慶大學計算機學院7月間消息透露,馮磊撰寫的論文《Pointwise Binary Classification with Pairwise Confidence Comparisons》在第38屆國際機器學習會議(The 3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CCF A類)上發表。
重慶大學計算機學院介紹,這是機器學習領域公認的頂級國際學術會議,在學術界享有極高的聲譽,計算機學院首次以之一單位在該會議上發表學術論文,實現2018重慶大學職稱了零的突破。
該論文的之一作者與通訊作者均為馮磊,合作者來自日本東京大學、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先進智能研究中心、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澳洲昆士蘭大學、中國香港浸會大學等著名高校或研究機構。
重慶大學方面提供的個人信息顯示,馮磊,男,出生于1995年4月,博士畢業(直博并提前畢業)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目前為重慶大學計算機學院弘深青年學者引進人才、博導,兼任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先進智能研究中心(RIEKN Center for Advanced Intelligence Project)客座科學家(Visiting Scientist)。
馮磊自2021年1月起加入計算機學院工作至今,入職時僅25歲,這是重慶大學計算機學院目前年齡最小的引進人才,也是學院有史以來首次直接給應屆博士畢業生正高/博導崗位。
馮磊的主要研究方向為機器學習、數據挖掘、人工智能。近三年來,已在ICML、NeurIPS、KDD、CVPR、AAAI、IJCAI等國際頂級(CCF A類)會議與中科院一區期刊上以之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論文十余篇。研究成果在弱監督學習領域做出了許多重要的貢獻。
在學術服務方面,馮磊擔任IJCAI 2021高級程序委員會委員(senior program committee member),ICML 2021專家審稿人(expert reviewer),以及其他國際頂級(CCF A類)會議(包括NeurIPS、KDD、CVPR、ICCV、AAAI)的程序委員會委員/審稿人,并受邀擔任多個國際知名期刊(包括JMLR、IEEE TPAMI、IEEE TIP、IEEE TNNLS、MLJ)審稿人。
另外,在重慶大學計算機學院官網馮磊的個人頁面,馮磊專門標注了一段文字:本課題組研究經費充足,與國內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機構有緊密的合作,歡迎青年老師和有意從事學術研究的博士后博士生碩士生加入(或訪問)本課題組。招收弘深青年教師(特別資助:37-40萬元/年,重點資助:27-30萬元/年)。
馮磊還特別注明注意事項:2022年秋季入學的博士碩士研究生招生名額已滿,謝謝各位同學的.熱情,請勿再郵件聯系我了。同時,他向大家強烈推薦了其他幾位導師。
重慶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的高水平研究型綜合性大學,國家“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
25歲任985高校博導是什么人2
近幾年來,重慶大學加大人才引進力度,不拘一格引人才。
今年,出生于1995年4月的馮磊,被重慶大學計算機學院直接作為弘深青年學者人才引進,并聘任為博導、教授,其主要研究方向為機器學習、數據挖掘、人工智能。
馮磊入職時,年僅 25 周歲,這是重大計算機學院目前年齡最小的引進人才,也是該學院有史以來首次直接給應屆博士畢業生正高/博導崗位。同時,實現了該學院首次以之一單位在“國際機器學習會議”發表學術論文零的突破!
青年是科技發展的未來,人工智能和大數據蓬勃發展之際,重大能夠不拘一格引進應屆博士畢業生并聘任高級職稱與崗位,是底氣與胸懷。
自2021年1月起加入計算機學院工作,馮磊撰寫的論文 “Pointwise Binary Classification with Pairwise Confidence Comparisons ” 在第38屆國際機器學習會議(The 3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CCF A類)上發表。
圖源:重慶大學計算機學院
這是機器學習領域公認的頂級國際學術會議,在學術界享有極高的聲譽,這也是重慶大學計算機學院首次以之一單位在該會議上發表學術論文,實現了零的突破。
研究成果在弱監督學習領域做出了許多重要的貢獻。在學術服務方面,擔任IJCAI 2021高級程序委員會委員(senior program committee member),ICML 2021專家審稿人(expert reviewer),以及其他國際頂級(CCF A類)會議(包括NeurIPS、KDD、CVPR、ICCV、AAAI)的程序委員會委員/審稿人,并受邀擔任多個國際知名期刊(包括JMLR、IEEE TPAMI、IEEE TIP、IEEE TNNLS、MLJ)審稿人。
同樣作為學校的新晉人才,此前,募格課堂也報道過重慶大學90后博導 陶璐琪 的科研事跡:
本科畢業于山東大學,隨后保研直博到清華大學,畢業后任職某知名企業做研究,再到如今成為重慶大學的博士生導師。博士前三年,他幾乎無文章產出,第四年才陸續出成果。讓人沒想到的是,學術新秀的評選舞臺上,他卻能拿出來11篇一作論文的優異成績!陶璐琪走過了這樣一段科研路。
陶璐琪博士畢業于清華大學微電子學研究所,2018年重慶大學能源互聯網及智能裝備協同創新中心成立,陶璐琪被特聘到重慶大學,從事新型微納材料與微納傳感技術等的研究,陶璐琪也把這個研究帶到了重慶大學。
他曾在國際重要學術期刊和國際會議論文集上發表論文50余篇,包括頂級刊物Nature Communications、ACS Nano、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Biosensors Bioelectronics、Applied Physics Letters、微電子領域頂級國際會議IEDM等,獲得授權發明專利3項。他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子課題、重慶市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
在科研成果方面,提出的智能石墨烯人工喉工作,榮獲科技導報評選的2017年“中國十大重大技術進展”,以及首屆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十大“黑科技”創新產品,被新華網、鳳凰網、新浪網等諸多媒體報道。
雖然才31歲,但陶璐琪現在已經在帶研究生和博士了。陶璐琪長著一張青春年輕的臉,走在校園里與學生無異。他帶學生,也有自己的“獨特”要求。“科研再忙,也一定得去運動,每周至少要抽出2—3天去健身房要打個卡。”
陶璐琪讓學生去辦健身卡,能堅持一年,每周打三次卡,陶璐琪就會給他們報銷。在他看來,科研需要持之以恒,要養成堅持的習慣。同時,做研究難免需要有熬夜的時候,有一個好的身體很重要。
年輕一代的科研后浪,實力不可小覷!
評論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