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學求答案

論和諧社會視野中 *** 與社會關系的變革與調整 一 轉型時期重慶工商大學楊代貴職稱,中國面臨著 *** 與社會關系變革的重大課題。伴隨著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在從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過程中,如何重新界定 *** 權限范圍、規范 *** 行為、轉變 *** 職能的問題引起了人們的極大關注,成為當前中國理論界討論的熱門話題。而從社會方面來說,如何提高社會自治能力、培育社會中介組織、建立社會對 *** 的監督制約機制也成為當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現代社會的發展,需要一個全新的 *** 與社會的互動模式,需要一個善于調動、開發和利用各種社會資源及其能動性的社會管理新體制。這一新體制的核心在于, *** 與社會之間能夠形成共生共長、相輔相成的良性互動關系。與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大 *** 、小社會”的國家——社會關系模式不同,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國家——社會關系模式特征在于“小 *** 、大社會”。而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要求,也決定了采納“小 *** 、大社會”模式的必然性。(注:葛紅艷、趙明潔:《影響 *** 與社會基層組織分權的因素》,《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4. 4。)

微信號:ctkjcq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大致說來,中國 *** 與社會關系的改革“大體經歷侵蝕、轉型和重建三個階段”(注:中國戰略與管理研究會社會結構轉型課題組:《中國社會結構轉型的中近期趨勢與隱患》,《戰略與管理》,1998,5。)。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歷程中,其侵蝕階段是對舊體制的瓦解階段,它始于農村的經濟體制改革,表現為 *** 在意識形態目標約束下的自下而上的局部性改革重慶工商大學楊代貴職稱;轉型階段始于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當改革過渡到城市以后,開始逐步明確市場經濟取向的改革目標,以大規模的政策和法律來推進市場經濟建設。從當前的情況看,轉型階段尚未結束,它在體制上的典型特征是“雙軌制”。改革的最后階段,則是 *** 與社會雙向的全面重建階段。鑒于此,選擇改革 *** 與社會關系的目標模式,首先意味著要放松 *** 對社會的控制,轉變 *** 職能,即“放權”、“讓利”、“松綁”、“擴大民主”等等,也就是 *** 要由“劃槳者”變為“掌舵者”(注:戴維奧斯本、特德蓋布勒:《改革 *** ——企業精神如何改革著公營部門》,上海譯文出版社1996年版。);同時,要構建與 *** 相對應的市民社會。然而,由于我國曾長期推行了一套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和社會管理體制,非 *** 的市場要素和社會要素基本上未能發育起來。因此,探求現代社會自治的實現方式,解決好 *** 與社會的權力配制與職能分解問題,對于處理好和諧社會視野中的政社關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二 在計劃經濟時代,社會生活中發生的一切矛盾和問題,都是由 *** 以政治的、行政的手段去解決,社會自身幾乎沒有自我管理、自我調節的能力和空間。可以說,權力過分集中是我國傳統政治體制產生諸種問題的一個總病根。過分集中的權力不僅容易導致權力運行成本的增加與效率低下,而且為權力的濫用和腐化提供了可能性空間,直接影響 *** 權威。 *** 曾經深刻指出高度集權的管理體制是導致機構和人員膨脹的弊端,他說:“我們各級領導機關,都管了很多不該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這些事要有一定的規章,放在下面,放在企業、事業、社會單位,讓他們真正按民主集中制自行處理,本來可以很好辦”。這涉及到管理體制中權力和職能的調整、改革,觸及到機構改革權能結構的變革,關鍵是政企(事)關系,即 *** 與企事業的關系;政市關系,即 *** 與市場的關系,亦稱之為“兩只手”“(看得見的手”與“看不見的手”)的關系;政社關系,即 *** 與社會的關系。這三大關系中權能結構的變革,歸根到底是 *** 與社會的關系,因為從一定意義上說,企業與市場都可以包容于社會經濟組織與手段模式之中。(注:李大琨:《調整 *** 與社會關系、推進機構改革》,《理論前沿》,1998. 9。) 因此,政治體制改革的一個焦點問題就是調整 *** 權力的運行范圍及方式。具體到 *** 與社會之間,就表現為將原有高度集中的 *** 權力轉移一部分給社會。由于一部分 *** 權力向社會的轉移是由實踐需要和 *** 自我認識而推動的自上而下的一種路徑,所以又可以稱之為權力下放。黨的十三大指出, *** 下放權力要“結合職能轉移和改革機構來進行。但由于當時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思想還沒有被明確提出來,所以,在既有的體制框架內,實踐層面上如何具體操作仍然缺乏清晰的思路。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發展,一方面存在著要求 *** 進行權力調整的迫切愿望,另一方面也為 *** 權力調整提供了契機。此后的20年來, *** 權力調整的步伐和速度逐漸在加快。從總體上來說, *** 與社會之間的權力調整體現在 *** 向經濟領域的活動主體——企業放權和向社會領域的活動主體——個人、社會中介組織和事業單位放權。調整的各項措施實質上是將 *** 的權限劃定在一定范圍之內,其目的在于追求有效率的 *** 。(注:孫曉莉:《 *** 與社會之間的權力調整》,《社會科學》,2001. 5。)

改革開放20年來,中國的 *** 與社會關系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它首先始于改革初期對“文化大革命”的撥亂反正以及為重建黨和 *** 的權威基礎而進行的一系列努力。在 *** 管理模式方面表現為一是 *** 控制的范圍開始縮小。對農村管理和農業經營的放松管制,使農民通過家庭聯產承包制獲得了生產經營自 *** ;對國營企業的“放權讓利”和允許個體、私營、外資等非公有制經濟形式的存在和發展;對社會生活、學術文化活動的干預也在減少。人們的生活方式越來越多地與市場或時尚發生聯系,而不再受 *** 管制。二是 *** 控制力度減弱(注:孫立平:《改革以來中國社會結構的變遷》,《中國社會科學》,1994. 2。)。農村家庭聯產承包制的實行和撤社建鄉,城市中人事制度和 *** 對單位經濟控制的松動以及個體、私營、外資經濟的快速發展,都標志著 *** 控制力的大大減弱。三是 *** 控制手段的規范性增強。在 *** 仍然保持控制的領域,控制方式也發生了變化,注意加強法制建設,開始由直接控制、行政干預轉向間接調控、綜合利用多種手段調控社會發展。在 *** 管理模式變化的同時,大大拓展了社會的自由空間,導致了 *** 與社會之間的結構性分化。它突出表現在一是各類社會主體的自 *** 擴大,成為相對獨立的資源提供者,它們主要通過市場調節對資源進行有效配置,對 *** 的依賴性大大降低。二是社會結構分化速度加快。一方面,社會功能結構的分化使各社會主體政治職能開始減弱、專業職能不斷加強;另一方面,社會利益結構分化的核心是利益的重新分配和利益結構的調整,傳統既得利益被大大削弱,一些新興職業和掌握權力資源的傳統職業則獲得了更多的利益。三是相對獨立的社會力量開始形成。新的社會角色群體和組織大量涌現,體制外的社會力量,如較為獨立的企業家階層、個體戶階層都有了明顯的發展。體制內的知識界、學術界、工商產業界以及一些黨內人士開始擴大言論空間和自主利益要求。所有這些都有力地推動了民間社會力量的發育和成長。四是身份體系弱化,社會流動大大加快。社會精英流向多元化、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流動、體制內工人和干部向體制外流動這三大趨勢(注:孫立平:《改革以來中國社會結構的變遷》,《中國社會科學》,1994. 2。) 正改變著中國社會的傳統結構。五是社會中介組織大量涌現。這是 *** 行為退出一些領域以后保障社會活動有序化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社會自主性的重要表現。六是價值觀念開始多元化。多年來社會成員形成的傳統價值觀念的高度一致性在改革開放以來明顯趨于多元化。縱觀中國現代化過程中 *** 與社會關系的演進,它實際上是一個不斷尋求的社會整合機制的過程。其總的趨勢是以市場經濟的契約性社會整合為方向的。隨著以市場取向為主導的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隨著 *** 職能的不斷轉變和政治體制改革的開啟,可以預見,這種契約性社會整合機制將會更加鞏固, *** 與社會關系的結構性分化將更加深入,它將繼續對社會結構產生深遠的影響。(注:楊龍芳:《改革全能 *** 、構建市民社會——當代中國 *** 與社會關系發展變革的基本途徑》,《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 3。) 三 我國傳統的社會管理模式是由 *** 對一切社會事務“大包大攬”,等級性的行政聯系通過各種形式的單位以及農村組織滲透到整個社會,社會組織實質上承擔著國家行政機關的部分功能,成為一級政權的附屬物。這種社會管理方式的直接后果是,不僅 *** 背上了沉重的財政負擔,而且社會成員因為只有依附于某一個組織才能獲得必要的生活資料和發展資料,個人的自由選擇權無從體現,從而導致既不利于個人發展,也不利于整個國家政治生活的發展。伴隨著企業制度、住房制度、醫療制度和福利制度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實施,傳統的無限 *** 正在向有限 *** 轉變。這是 *** 權力定位上的一個里程碑式的變化。但這只是改革的初級目標,緊接著面臨的問題就是如何進一步實現從有限 *** 向高效 *** 的轉變。事實上,有些社會事務完全可以通過社會自身的力量,通過國家行政聯系之外的各種社會聯系,通過各種社會協調機制得到解決。當前,利用社會自身的力量和 *** 合作來有效提高社會管理效率,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內在要求。在如何提高 *** 管理社會的能力這一問題上,我們既不能照搬其他國家的模式,同時也不能完全排斥外來經驗。國外已有的經驗可以為我們借鑒的一是社會中間組織(還有的稱之為非營利部門、志愿組織、非 *** 組織、中介組織、公民社會、市民社會等等)的蓬勃發展、二是合作主義(也有稱之為法團主義、統合主義)理論的盛行。(注:孫曉莉:《 *** 與社會之間的權力調整》,《社會科學》,2001. 5。)

由于我們提供的是效能型 *** 、服務型 *** 、 *** 型 *** 、前瞻型 *** 、親市場 *** 等 *** 模式,就必須對 *** 職能進行新的定位,在精簡 *** 機構的基礎上進一步簡政放權,但又要充分保證 *** 應有的經濟、社會、文化等職能。計劃經濟時期的許多 *** 職能在當今市場經濟條件下已經成為 *** 的冗余職能,而這些職能恰恰是社會自治能力增強后所必須的職能,我們要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將 *** 部分冗余職能進行外移,將 *** 包攬一切的權力還權于社會和市場,要充分發揮市場的積極作用,保證市場的主體地位,進一步增強社會自治能力,加強社會自治作用,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解決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從而推動經濟、社會和文化的和諧發展。(注:楊代貴:《論 *** 與社會間的職能轉移》,《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科版)》,2003. 1。)

因此改革傳統“全能 *** ”的畸形關系模式,實現 *** 與市民社會相互分立的理想關系模式,需要進行雙向的努力。即一方面需要進行有限 *** 的制度創新,需要界定 *** 權力的限度,“校正” *** 的越界行為,改變 *** 無所不包、無所不管的規模、權力和職能擴張傾向;另一方面需要進行構建市民社會的制度創新。要大力培養社會力量,建立充分發育的社會肌體,努力構建市民社會。這個過程也就是實現社會從依賴 *** 、甚至被納入 *** 體系的地位上解放出來,形成 *** 與市民社會相互分立的過程。實現有限 *** 的制度創新,就需要以政社分開為原則,從制度上明確 *** 與社會組織各自在社區社會工作事務方面的職能與權限。最基本的就是要轉變 *** 職能,強化 *** 的公共服務職能和社會保障職能;再就是改革 *** 行為方式,將依法行政、依法治國作為基本的治國方略;此外,還要改革 *** 體制,健全制度化的參與機制,完善整個社會利益聚合和利益表達的結構與規則,同時完善社會對 *** 的各項監督機制。培育市民社會的制度創新則是要大力扶持和發展各類社會組織和社會力量,不斷增強社會自我管理的能力;重建社會結構和社會機制,培育“中產階級”隊伍,在 *** 、社會精英與民眾之間建立制度化的溝通、服務和互動機制。(注:李凱:《轉型時期我國 *** 與社會關系的變遷》,《四川行政學院學報》,2003. 4。) 在西方發達國家, *** 與社會的關系往往被稱為“伙伴關系”,即 *** 和社會組織構成了發展社區、建設社區的合伙人關系。在這種“伙伴關系”模式中, *** 除了在公共安全、公共設施建設等方面實施直接的行政管理職能之外,其他方面一般依靠各種社會組織自己進行管理。因此,隨著現代化的進一步發展和社會的進一步成熟,我國應該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在 *** 和社會之間建立一種合作伙伴關系。 四 自近代國家誕生以來,作為政治統治的 *** 和構成管理對象的社會之間“反復出現諸如和諧與反目、妥協與抵觸以及鎮壓與叛亂等各種樣態的制衡關系”。 *** 產生之后,社會不僅在形式上試圖擺脫 *** 的控制,而且時常出現與 *** 的程度不同的對抗。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求在目標上必須堅持 *** 與社會的良性互動,在途徑上要轉變觀念,充分發揮社會自身的作用。我國 *** 與社會在實現民族振興與社會主義現代化這一根本點上是完全一致的,我國新生的經濟組織和社會團體既有自主性、獨立性的一面,又有許多方面依賴 *** ,同 *** 保持密切的合作,這就為政社關系的良性互動奠定了基礎。在變革 *** 與社會關系的途徑上,要解放思想、轉變觀念,不能認為 *** 能夠解決和處理所有的問題,因此完全依賴 *** ,社會要樹立自主意識和歷史責任感,充分發揮自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注:王瑞華:《轉型時期 *** 與社會關系的變革》,《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 2。)

通過社會管理體制一系列的改革,應該看到“大 *** 、小社會”狀況得到了很大的改觀。可以說,中國的漸進式改革本質上就是釋放和解放社會(或“釋放市場”)的過程,因而也就是 *** 和社會關系“現代模式”的中國化過程。中國轉型期的 *** 與社會的關系是一種兼容傳統控制型模式和現代釋放型模式即注重權力集分統合的“復合式形態”。從目的與價值層次即社會自治的馬克思主義視角對社會高度釋放,同時又從工具理性即“ *** 是‘必要的惡’”之古典理念出發訴諸于必要控制,實現在釋放中控制,在控制中釋放,定位于現代模式與傳統模式的良性耦合,這便是轉軌期中國 *** 在處理自身與社會關系上的基本價值和政策取向。(注:羅自剛:《合作抑或沖突——變革時代的 *** 與社會關系考察——對馬克思主義治理學說的歷史詮釋》,《 *** 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04. 3。)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重大突破和發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運行體制的建立,也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重大突破和發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求 *** 與社會建立一種新型的關系。這就包括合理分擔的責任關系: *** 對社會的職能定位應從“管制”轉移到“服務”,以前我們的 *** 對社會的很多作用或功能就是管制社會,而服務的成分很少。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要求 *** 在社會發展方面應當承擔主要的責任, *** 需要將更多的工作著眼點轉移到社會發展領域,轉移到不能完全依靠市場來調節的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領域。相互尊重的權利關系: *** 和社會都要依法辦事, *** 要高效廉潔、公正公開公平、取信于民。同時完善和加強 *** 工作的社會監督機制,改變一些地方的干部只向上負責、不向群眾負責的狀況。合理整合的資源配置關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利益多元化,資源渠道多樣化,社區、社團、中介組織、民間組織等社會組織能夠從不同渠道獲得資源。 *** 既要運用所掌握的資源,又要調動、引導社會資源,辦好社會事業,形成 *** 與社會良性互動的局面。建立 *** 與社會的新型關系,是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的關鍵。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從中國的現實境遇出發,逐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 *** 與社會的關系模式。(注:中國社會科學院課題組:《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國社會科學》,2005. 3。) 我們要按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本著科學發展觀,切實加強和改進 *** 職能,提高社會自治能力,堅持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四位一體,促進我國經濟和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積極穩步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戰略目標的實現。

[重慶市]重慶工商大學楊代貴職稱,重慶工商大學張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