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職改辦2022年職稱評定
重慶市職稱改革辦公室印發《重慶市2022年職稱申報評審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提出于11月啟動2022年職稱評審工作重慶職稱改革最新政策出爐,重慶各類所有制企事業單位、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在職從事專業技術工作,且符合相應申報條件的人員,以及自由職業者、轉業擇業 *** 干部都可以申報參加職稱評審。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對于專業技術人員來說,申報職稱時除重慶職稱改革最新政策出爐了工作業績、學術論文,繼續教育學時也不可忽略。根據《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規定》,繼續教育學時與專業技術人員職務聘任和職稱評定等息息相關,所以專技人員在申報職稱時一定要完成本年度繼續教育學習任務。
來源:重慶市人力資源開發服務中心
■新聞鏈接
問:專技人員需要學習什么?完成多少學時?
繼續教育內容包括公需科目和專業科目。專業技術人員參加繼續教育的時間,每年累計應不少于90學時,其中公需科目不少于30學時,專業科目不少于60學時。
問:專技人員可以在哪里參加繼續教育培訓?
公需科目學習采取線上培訓的方式,專業科目學習也可以通過遠程教育完成。專技人員可以通過重慶市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公需科目 *** 培訓入圍備案學習平臺重慶人社培訓網()進行公需科目和專業科目的學習。在重慶人社培訓網平臺提供的學習內容中修完學時即可認定為完成當年的繼續教育學習任務。
問:專技人員參加繼續教育的流程?
(一)注冊/登錄
進入重慶人社培訓網),進行注冊或登錄。
(二)選課學習
1.在在線學習中心一欄選擇公需科目/專業科目進入。
2.選擇對應年度公需科目/專業科目培訓,購買并進行學習。
3.學習完成可在線查看、下載和打印培訓證書。
問:學習過程遇到問題怎么辦?
遇到問題請聯系重慶人社培訓網:
(一)帳號注冊、登錄、證書打印問題咨詢:400-023-9229,按1選擇登陸注冊問題。
(二)政策咨詢:400-023-9229,按2選擇政策咨詢。
(三)學習進度等學習過程技術問題咨詢:400-618-7500,按2選擇售后服務。
職稱評審將產生大變化
職稱評審將產生大變化
職稱評審將產生大變化重慶職稱改革最新政策出爐,涉及8000萬專業技術人才重慶職稱改革最新政策出爐的職稱評定政策重慶職稱改革最新政策出爐,迎來多年未有的大調整。截至目前,包括中小學教師、高校教師、醫護人員等在內的27個職稱系列的改革指導意見全部出臺。職稱評審將產生大變化。
職稱評審將產生大變化1
近日,“新華視點”記者從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獲悉,歷經5年,職稱制度改革重點任務已完成,27個職稱系列的改革指導意見出爐。這一涉及全國約8000萬專業技術人才的改革措施將產生哪些影響重慶職稱改革最新政策出爐?
27個職稱系列改革指導意見出爐,增設11個系列正高
9月以來,許多地方啟動了今年的職稱評定工作。盡管還沒收到正式通知,江西景德鎮的陶瓷繪畫師李小貴非常期待:“2015年我評上副高,本來以為一輩子就這樣了,沒想到這個職稱‘天花板’會突破。”
李小貴從事陶瓷繪畫18年,在當地小有名氣。按照過去的規定,就算他終其一生雕琢技藝,也只能止步副高。
今年2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牽頭發布《關于深化工藝美術專業人員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為這一行業的人員首次設置正高職稱。“這是對我們專業水平的更高認可,激勵大家進一步提高造詣。”李小貴說。
盡管職業評價體系已經多元化、市場化,但在諸多行業企業,職稱仍是衡量一個人學術技術水平和專業能力的主要標志,并與工資待遇、科研資源、上升通道等密切相關。
2016年12月,中辦、國辦印發《關于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全面深化職稱制度改革。截至目前,包括中小學教師、高校教師、醫護人員等在內的27個職稱系列的改革指導意見全部出臺。
“不只是工藝美術人才,這次改革增設工程、經濟、會計等11個系列的正高,惠及近3000萬專業技術人員。改革健全了制度體系,完善了評價標準,創新了評價機制,著重解決評價標準不合理、一刀切等問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專業技術人員管理司副司長劉冬梅說。
涉及8000萬專業技術人才的職稱評定政策,迎來多年未有的大調整:
——工程、農業等一批職稱系列的評審專業得以細分重慶職稱改革最新政策出爐;
——新興職業不斷納入職稱評價范圍,新增動漫游戲、運動防護師、快遞工程等13個評審專業;
——針對不同行業特點,實行考試、評審、考評結合、面試答辯、實踐操作等多元化評價方式;
——對研究人員探索實行代表作制度;
——對互聯網領域的奇才、“怪才”建立評審綠色通道……
“這是現行職稱制度實施30多年來首次進行的全面系統改革。種種突破性的安排,旨在建立科學、客觀、公正的評價制度。”劉冬梅表示,核心目標是從申報上打破身份、檔案等制約,暢通各類人才職稱申報渠道;從評審上減少條條框框,讓干得好的'人能評得上,真正樹立以實績論英雄的導向,激發專業技術人才創新創造的巨大潛能。
鼓勵以實績論英雄,解決評價與使用相脫節問題
“這次改革不再唯學歷、唯資歷,論文、學歷不做‘硬杠杠’,以實績論英雄。”劉冬梅說,對醫護人員主要突出臨床實踐能力,對教師主要看教學質量,鼓勵大家在一線建功立業。
56歲的于剛是山東省立醫院眩暈診療中心主任,因醫術精湛,被稱為山東治暈“之一人”,常年一號難求。但也正是因為精力主要放在臨床上,論文和科研成果較少,他獲評副高14年還沒評上正高。
兩年前,山東試水衛生職稱“雙自主”改革,于剛被定為臨床優勢型人才,通過側重臨床實績、降低論文評價,在2020年3月獲得主任醫師的證書。
“職稱畢竟是對專業水平的認可,申請加入專業學會或者申報科研項目都對職稱有較高要求。另外,評上正高也有利于帶團隊、開展工作。”于剛坦言。
2020年,包括山東省立醫院在內的55家改革試點單位,共有5037名專業技術人才取得高級職稱。
此次改革令職稱評價標準回歸崗位需求和實際貢獻。比如,對高校教師不再以SCI、SSCI等論文指標作為參評前置條件和判斷的直接依據;對醫護人員加強醫德醫風和從業行為評價,淡化論文要求;對翻譯、演員、計算機等行業不再做學歷要求等等。
近日,山西省發布2021年全省中小學校教師高級職稱評審通知,要求校長、園長和各級教研室教研員如果不從事學科教育教學,不得申報正高級教師,同時取消了申報正高級教師的獎勵和榮譽要求。
太原市某小學教師張靜認為,教師的本職工作就是教書育人,有了好的評價標準,老師們更能安心站講臺,全心謀教學。
南京林業大學蔣華松沒有發表一篇論文,僅以教學業績評上了教授;只有高中學歷但創作成果斐然的江蘇作家周潔,從中級直接獲評正高;航天六院長動集團軍品事業部車二班班長黃漢華等1萬多名操作工、電工、鉗工等,打破學歷和身份限制評上正高……
“隨著部分地區、部分行業先行破冰、紅利釋放,改革取得了階段性重要進展,顯著提高了人才評價科學化水平,解決了人才評價與人才使用相脫節,評上的用不上、用上的評不上等問題。”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人才理論與技術研究室主任孫銳表示。
破除條條框框后,如何確保公平公正?
5年來,職稱政策制度體系初步確立,標準、程序等方面基本有規可依、有據可循。但記者采訪發現,強調論文篇數、論資排輩等現象還不同程度存在,一些困擾人才的“煩心事”“老難題”尚未完全破解。
“國家的改革指導意見提出要科學對待論文、論著等研究成果。但看最近單位發的評審通知,對論文的要求還是沒變。”北京一家事業單位的陳女士告訴記者。
這家單位負責人事工作的徐先生則認為:“職稱標準破易立難。盡管論文與業務關系不大,但評職稱總要有一些衡量標準。如果論文、獎項、年頭這些都不看,那拿什么來篩選?”
在采訪中,部分“211”高校的青年教師也表達了困惑:“核心期刊論文數至少是一個相對公平的指標,現在不拿它作為要求,那就沒有硬性標準了。評審決定權都在專家委員會,誰來決定請哪些專家?如何排除人情干擾?操作空間會不會更大?”
少數受訪者反映,職稱能不能評得上、多久能評上,還是受人情世故、資歷年限以及和領導的關系等因素影響。
“破‘四唯’是中央的明確要求,是激發創新活力的重要舉措,但‘不唯’不是‘不要’,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國家層面已經制定了新的標準條件,建立了綜合監管體系,現在要做的是推動各項改革落地落細。”劉冬梅說。
“各單位需要著眼實際,進一步完善改革配套措施,根據行業和專業差異,選擇論文和獎勵權重,研究制定評價能力、貢獻和業績的細化指標。”孫銳說。
2019年,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出臺《職稱評審管理暫行規定》,要求加強職稱評審全流程監管、完善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核準備案制度。“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孫銳建議,下一步需細化相關辦法,推進制度落地,去除企事業單位行政化、官僚化干擾,同時推動社會化和市場化的職稱評價。
劉冬梅也表示,將進一步加強評審專家隊伍建設,建立專家誠信記錄,健全同行評價機制,盡可能地提高職稱評價的科學性、專業性和針對性。
職稱評審將產生大變化2
日前
湖北向廣大企業
下放職稱評審權!
符合條件的企業
不僅可以承接
本單位職稱自主評審
還可以承接
本行業職稱社會化評審
為貫徹落實湖北省委十一屆九次全會精神,深化職稱制度改革,加強人才發展激勵促進科技創新,湖北省人社廳經過前期調研,按照服務發展、科學評價、以用為本的原則,向廣大企業下放職稱評審權,并會同省科技廳、省經信廳、省國資委聯合發文,推動符合條件的企業承接職稱評審權。
文件明確,按照職稱評審管理權限,省屬企業承接中級、初級職稱評審權的條件由省級人社部門制定,各市、州、直管市和神農架林區企業承接中級、初級職稱評審權的條件由市州級人社部門制定。
承接高級職稱評審權的企業,須具有獨立法人資格和明確的行業主管部門,經營狀況良好,近3年在職稱評審或其他方面沒有發生違規違紀等行為。其中,承接高級職稱自主評審權的企業,參保職工應在2000人以上,已取得高級職稱40人以上,從事相關專業技術工作人員占職工總數的30%以上,或從事研發和技術創新活動的科技人員占職工總數的10%以上;承接高級職稱社會化評審權的企業,要能夠代表本行業發展的全省更高水平,具有一定數量的專業技術人才和符合條件的正高級職稱評審專家。高新技術企業申請承接高級職稱自主評審權,可適當放寬參保職工、已取得高級職稱人員數量要求。
文件指出,承接按企業申請、各級人社部門會同行業主管部門考察評估和分級核準備案的程序進行。經核準備案的企業,可組建職稱評審委員會,開展評審工作。承接自主評審權的企業,可打破每年集中評審一次的做法,采取一事一議等方式開展常規評審,評審結果由企業自主確認、自主使用,經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備案后,按程序錄入國家和省職稱評審信息查詢平臺。
此外,對于已承接自主評審權企業的輔系列專業技術人才和不能承接職稱評審權企業的專業技術人才,按屬地原則,由用人單位、人事 *** 機構、工商聯、行業協會(學會)或設在相關區域的非公企業人才職稱申報受理服務點,推薦參加相應專業評委會的社會化評審。
媒體談:中小學教師“職稱新政”,改革后,薪資待遇有變高嗎?
媒體談:中小學教師“職稱新政”,改革后教師的薪資待遇肯定有提高的,而且提升的幅度還很大。
一、媒體談:中小學教師將迎來“職稱新政”?
按照目前媒體對外公布的消息,再加上教育部發布了一系列的文件,中小學教師確實會引來職稱新的政策,同時也會根據不同的職稱有不同的薪資待遇。但是可以確認的是,薪資待遇不僅能夠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保留,而且保留之后還有相應的提高,這才是值得大家欣喜的一個事情。
二、改革后,薪資待遇有變高
按照目前的改革措施來看,這是教師的薪資待遇肯定是變高的,我們不僅發現教師的薪資目前已經不能夠低于當地的公務員水平,而且在教育部的改革方案里面,后續還會加強德育教師支出的財政預算,這也就意味著教師待遇提高是指日可待的事情,而且已經寫入了相應的文件當中。不管后續是以什么方式對教師進行補貼,最起碼目前的待遇應該是不會讓大部分教師心寒的,這也是我們不用擔心的一個事情。
三、但是壓力也許只會更大
雖然目前教育部公布的措施對于中小學教師的收入是有正向影響的,但是在這種高薪水工作的影響之下,再加上目前外面的機構已經隨著雙減政策和消失,最終中小學教師的壓力比之以往要更大,畢竟要在有限的時間之內把大家的水平提高,這才是最考驗一個教師的地方,同時也表明教師投入的精力只會更大而不會更少。就這個方面的角度出發,其實我們也不要覺得中小學教師的薪資真的很多,他們能夠拿這么多也是應該的,不僅是為了培養人才,同時也是對得起自己付出的勞動的。
評論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