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工程師,職稱評審是事關職業發展的重要一環,而重慶南岸區職稱評審則是評審中的關鍵要素之一。在本文中,我們將深入剖析重慶南岸區職稱評審的內涵和重要性,為您解答職稱評審中的種種疑問。

微信號:ctkjcq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1. 倪寬的歷史貢獻是什么?

倪寬的歷史貢獻是什么?

倪寬,西漢千乘郡千乘縣(今廣饒縣)人,漢武帝時期的重臣,精通經學和歷法,尤善文辭,歷仕廷尉、掾舉侍御史、中大夫、左內史、御史大夫,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經學家和水利專家。

倪寬畫像

經學家

倪寬還是西漢早期經學博士之一,畢生致力于《尚書》章句的研究和傳授,是西漢今文《尚書》歐陽學說開創者。倪寬師從歐陽生學習《尚書》,后將尚書傳授給歐陽生的兒子歐陽世。自歐陽生研讀傳播《尚書》創建歐陽尚書學派至歐陽歙,共八世,都成為《尚書》博士,史書稱“歐陽八博士”,形成獨樹一幟的《尚書》歐陽學,倪寬在歐陽尚書學派的傳承和發揚中功不可沒。

水利專家

倪寬擔任左內史期間,負責治理京城長安所在的關中地區民政。秦時在關中地區修建了鄭國渠,兩岸農民深得灌溉之利,土地肥沃,田賦是之一等的,是漢朝賦稅的重要來源。倪寬深入民間了解到,鄭國渠上游南岸高卯之田仍然十年九旱,“百畝之收,不過百石”,仍有大批民眾衣食不足。倪寬經過再三考證,上書漢武帝,首倡在鄭國渠上游北岸開鑿溝渠,從鄭國渠以北的冶峪、清峪、濁峪等六條河流引水灌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倪寬主持修建了“六輔渠”。據《陜西通志·水利》的“關中古渠圖”,六輔渠位于鄭國渠和白渠之間,三項工程互通互濟,兩岸高卯之地得到充足灌溉,原來的鄭國渠發揮了更大的效益,不久關中地區出現農業豐收、經濟繁榮的局面。

倪寬不僅重視水利工程的興建,更注重工程的管理和運用。他制定和頒布了關于合理用水制度的《水令》,要求百姓按令用水,上下相安。倪寬所定《水令》是中國歷史上之一部農田水利法規,這是農田水利管理史的一個重大進步。

倪寬雕像

倪寬在任期間,還治理了危害當地百姓二十余年的黃河水患(公元前133年決口),安定了災區民眾的生產和生活,并且積累了豐富的治水經驗。

《太初歷》的創制者

倪寬的成就,對后人來說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其中最值得令后世稱贊的,就是他為漢朝制定了新的立法《太初歷》。在漢朝初年,朝廷的方綱大紀都是剛剛建立,還沒有經過實踐的檢驗。統治王朝所用的歷法還是沿用秦朝所流傳下來的。這個歷法有著很多的錯誤,比如說朔晦月建、弦望滿虧。已經不太適應時代的發展。因此在元封六年,公孫卿和司馬遷等人建議修改歷法。漢武帝接受了這個建議,于是就叫倪寬了主持修改歷法這件事。

于是,倪寬就召集人手,開始了新歷法的制定,這部歷法,就是漢朝的《太初歷》。。在這部歷法中,倪寬推定一個回歸年的時間為365.38515天,一個月的時間為29.4381天,這已經是一個十分精準的數字了。同時在太初歷中,倪寬以一月作為歲首,改變了顓頊歷以十月作為歲首的紀年 *** 。目前我們現在依然沿用《太初歷》中以一月作為歲首的計時 *** 。這說明《太初歷》對我們現在生活的影響極大。不僅如此,倪寬還把二十四節氣編入了《太初歷》中,將沒有中氣的月份編為閏月,十九年設置了7個閏月。經過上千年的演變,太初歷也慢慢地變成了我們現在所用的農歷。

倪寬(?—公元前103年)西漢官員,字仲文,千乘(今山東廣饒縣)人。歷仕廷尉、掾舉侍御史、中大夫、左內史、御史大夫。漢武帝太初九年,奉詔與司馬遷等共定《太初歷》,精通經學和歷法,且善文辭。

漢朝初年所用的歷法還是秦朝所流傳下來的,這個歷法有許多錯誤,已不能適應當時的發展,元封六年,公孫卿和司馬遷建議修改歷法,于是漢武帝命倪寬負責此事。

倪寬召集公孫卿、壺遂、司馬遷等二十余人,又加上方士鄧平、落下閎等人共同推算制定出了新的歷法,即漢朝的《太初歷》。該歷法較秦朝頒行的顓頊歷有了很大進步,是當時最精密的歷法。推定一回歸年為365.3851539日,一月為29.4381日。顓頊歷以十月(即建亥之月)為歲首。《太初歷》以一月(正月,即建寅之月)為歲首。把二十四節氣訂入了歷法。以沒有中氣的月份為閏月,十九年設置7個閏月。

太初歷即今天所說的夏歷或農歷。自西漢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實行,太初歷收錄二十四節氣、二十八星宿,合理安排閏月,應用天干紀年法等,把天文歷法、四季安排、農業氣象、生活生產都緊密結合起來,是傳統歷法中意義深遠的改進,為后世歷法樹立了范例,對我國農業生產活動的影響延續至今。

太初歷是中國古代之一部比較完整的歷法,也是當時世界上更先進、最精密的歷法,經過不斷改進,被一直沿用下來。

倪寬做御史大夫在位八年,于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病逝,歸葬原籍千乘(今山東廣饒縣)。他的著作有《倪寬》九篇,《倪寬賦》二篇,《封禪頌》等,均已遺失。

倪寬墓現位于山東廣饒縣廣饒鎮田王村南約500米,南與“歐陽八博士墓”相望。過去墓地古木參天,景色幽靜,被列為廣饒八大景之一,有“倪冢秋煙”之喻。

1977年被公布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廣饒縣對倪寬墓進行了修復,修建了漢相亭,并在亭內重立了《漢相倪寬墓碑》和唐代褚遂良的《倪寬贊碑》。

倪寬,西漢官員,字仲文,任御史大夫。自幼勤奮好學,但因家境貧寒,上不起學,靠給郡國學校伙房幫忙做飯,以此求得學習的機會。他還時常被人家雇用做短工,每次下地勞動,總將《五經》掛于鋤鉤,休息即讀。這就是至今人們傳頌“帶經而鋤”的故事。他最主要的貢獻是與司馬遷等共同制定《太初歷》,它在中國歷史上之一次科學測定出135個月的日食周期,以及五大行星的會合周期。

在漢朝初年,朝廷的方綱大紀都是剛剛建立,像剛出生的嬰兒一樣,還沒有什么“走路”經驗。統治王朝所用的歷法還是沿用秦朝所流傳下來的,這個歷法還有許多的錯誤,比如“朔晦月建、弦望滿虧”(初一見到月亮,十五月亮不圓)的這種說法,已經不太適應時代的發展。因此司馬遷(史圣)等人建議修改歷法,漢武帝就叫了倪寬主持修改歷法。

于是,倪寬召集人手,開始了新歷法的制定。這部歷法,就是漢朝的《太初歷》,是中國之一部完整的歷法,也是當時世界上更先進的歷法。在這部歷法中,倪寬推定一個回歸年的時間365.38515天,一個月的時間為29.4381天,這已經是一個十分精準的數字了。同時在《太初歷》中,倪寬以一月作為歲首,改變了《顓頊歷》以十月作為歲首的紀年 *** 。不僅如此,倪寬還把二十四節氣編入了《太初歷》中,將沒有中氣(即雨水、春分、谷雨等二十四節氣中偶數位的節氣)的月份編為閏月,十九年設置了7個閏月。經過上千年的演變,《太初歷》也慢慢地變成了我們現在所用的農歷。

《太初歷》在剛剛使用時,受到了一些人的反對,為了驗證太初歷是否符合實際的天象,朝廷組織了一次為期3年的天文觀測,同時校驗《太初歷》和《古六歷》(即黃帝歷、顓頊歷、夏歷、殷歷、周歷和魯歷)的數據。結果表明,《太初歷》更具優越性。根據這部新歷法,漢朝中止了沿用秦朝的以每年十月為歲首的紀年 *** 。

《太初歷》是我國之一部比較完整的歷法,也是當時世界上更先進的歷法。目前我們現在依然沿用《太初歷》中以一月作為歲首的計時 *** ,這說明《太初歷》對我們現在的生活影響極大。


圖源 *** ,侵權刪

以上就是小編對于重慶南岸區職稱評審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重慶南岸區職稱評審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歡迎大家多多關注納才網職稱評審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