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職稱改革辦公室的地址在哪里啊? *** 是多少?
重慶市職稱改革辦公室設在重慶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專業技術人員管理處,通信地址: 重慶市渝北區新牌坊一路一號 郵政編碼: 401147 聯系 *** :023-86868855、86867253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職稱制度改革有哪些要點
2017深化職稱制度改革:有哪些新變化?
基層專業人才評職稱可不要求論文?
*** 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了《關于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下稱《意見》)。針對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等我國職稱制度中被詬病的焦點,《意見》提出一系列改革舉措,包括實行學術造假“一票否決制”,不將論文作為評價應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條件,對職稱外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考試不作統一要求,向基層一線傾斜等。
《意見》提出,圍繞品德、能力和業績三個方面,力爭通過3年時間,基本完成工程、衛生、農業、會計、高校教師、科學研究等職稱系列改革任務;通過5年努力,基本形成設置合理、評價科學、管理規范、運轉協調、服務全面的職稱制度。
標準
未設置正高級職稱系列均設至正高級
在健 *** 稱制度體系方面,《意見》提出保持現有職稱系列總體穩定,適時調整、整合,探索在新興職業領域增設職稱系列。職稱系列可根據專業領域設置相應專業類別。目前未設置正高級職稱的系列均設置到正高級。建立職稱與職業資格的對應關系,取得職業資格即可認定其具備相應系列和層級的職稱。
《意見》指出,堅持把品德放在專業技術人才評價的首位,重點考察專業技術人才的職業道德。用人單位通過個人述職、考核測評、民意調查等方式全面考察專業技術人才的職業操守和從業行為,倡導科學精神,強化社會責任,堅守道德底線。探索建立職稱申報評審誠信檔案和失信黑名單制度,納入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完善誠信承諾和失信懲戒機制,實行學術造假“一票否決制”,對通過弄虛作假、暗箱操作等違紀違規行為取得的職稱,一律予以撤銷。
探索
職稱外語和計算機考試不再統一要求
《意見》指出,突出對專業技術人才創新能力的評價。具體包括合理設置職稱評審中的論文和科研成果條件,不將論文作為評價應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條件。對在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工作的專業技術人才,淡化或不作論文要求;對實踐性、操作性強,研究屬性不明顯的職稱系列,可不作論文要求;探索以專利成果、項目報告、工作總結、工程方案、設計文件、教案、病歷等成果形式替代論文要求;推行代表作制度,重點考察研究成果和創作作品質量,淡化論文數量要求。
設立20多年來飽受質疑的職稱外語考試也不再是“硬杠杠”。《意見》明確,對職稱外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考試不作統一要求。確實需要評價外語和計算機水平的,由用人單位或評審機構自主確定評審條件。對在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工作的專業技術人才,以及對外語和計算機水平要求不高的職稱系列和崗位,不作職稱外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要求。
打通
高校等離崗創業人才3年內可在原單位申報
《意見》還指出,進一步打破戶籍、地域、身份、檔案、人事關系等制約,創造便利條件,暢通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社會組織、自由職業專業技術人才職稱申報渠道。科技、教育、醫療、文化等領域民辦機構專業技術人才與公立機構專業技術人才在職稱評審等方面享有平等待遇。高校、科研院所、醫療機構等企事業單位中經批準離崗創業或 *** 的專業技術人才,3年內可在原單位按規定正常申報職稱,其創業或 *** 期間工作業績作為職稱評審的依據。打通高技能人才與工程技術人才職業發展通道,符合條件的高技能人才,可參加工程系列專業技術人才職稱評審。
放寬
艱苦邊遠地區人才放寬任職年限
《意見》指出,注重考核專業技術人才履行崗位職責的工作績效、創新成果,增加技術創新、專利、成果轉化、技術推廣等評價指標的權重,將科研成果取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作為職稱評審的重要內容。取得重大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突破、解決重大工程技術難題、在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發展中作出重大貢獻的專業技術人才,可直接申報評審高級職稱。對引進的海外高層次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放寬資歷、年限等條件限制,建立職稱評審綠色通道。對長期在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工作的專業技術人才,側重考察其實際工作業績,適當放寬學歷和任職年限要求。
《意見》指出,選擇應用性、實踐性、社會通用性強的職稱系列,依托京津冀協同發展等國家戰略,積極探索跨區域職稱互認。在條件成熟的領域探索專業技術人才評價結果的國際互認。
權限
高級職稱評審權逐步下放至地市
《意見》指出,發揮用人主體在職稱評審中的主導作用,科學界定、合理下放職稱評審權限,逐步將高級職稱評審權下放到符合條件的市地或社會組織,推動高校、醫院、科研院所、大型企業和其他人才智力密集的企事業單位按照管理權限自主開展職稱評審。對于開展自主評審的單位, *** 不再審批評審結果,改為事后備案管理。
此外,《意見》指出,嚴肅評審紀律,建立倒查追責機制。建立職稱評審公開制度,實行政策公開、標準公開、程序公開、結果公開。建立職稱評審回避制度、公示制度和隨機抽查、巡查制度,建立復查、投訴機制,加強對評價全過程的監督管理。依法清理規范各類職稱評審、考試、發證和收費事項,大力查處開設虛假網站、 *** 和販賣假證等違紀違法行為,打擊考試舞弊、假冒職稱評審、擾亂職稱評審秩序、侵害專業技術人才利益等違法行為。
2017年關于政工師職稱新規定有哪些
一、學歷、資歷條件
獲博士學位,從事政工專業工作,取得政工師資格2年以上,或大學本科畢業以上學歷,從事政工專業工作,取得政工師資格5年以上。
二、業務、計算機條件
1、較熟練掌握政工業務理論。參加全省政工業務統一考試,成績符合規定要求。
2、較熟練掌握計算機應用技術。參加全國或全省職稱計算機考試,成績符合規定要求。
三、思想政治工作經歷(能力)條件
取得政工師資格后,具備下列條件重慶奉節2017職稱改革:
1、深入研究探索思想政治工作重慶奉節2017職稱改革的新 *** 、新途徑,工作經驗豐富,有一定的開拓創新、組織指導、調查研究、專業文字能力。
2、能夠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不斷研究企業職工思想活動的新情況、新特點,探索新形勢下做好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 *** 和客觀規律;能夠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正確分析處理現實工作中的復雜問題;能夠結合實際創造性地貫徹落實上級工作部署。
四、業績成果條件
取得政工師資格后,具備下列條件中的兩條:
1、主持或作為骨干參與大中型企業思想政治工作期間,職工隊伍穩定,團結向上,成效顯著,受到省部級以上表彰獎勵。
2、思想政治工作業績突出,獲得過市廳級以上思想政治工作方面榮譽稱號,或對所在單位獲得同類榮譽稱號起主要作用,或參與完成市廳級以上思想政治工作課題,并獲得市廳級以上獎勵。
3、思想政治工作經驗豐富,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做法或選樹的典型在全省或全行業范圍內交流推廣,對推進本單位或本行業思想政治工作起到較突出作用(附相關證明材料)。
五、論文、著作條件
取得政工師資格后,公開發表、出版有較高水平的思想政治工作方面論文、著作,具備下列條件之一:
1、在出版社正式出版有統一書號(ISBN)的著作,本人獨立撰寫5萬字以上,或編寫一個正式出版的教材,本人獨立撰寫8萬字以上。
2、在有國內統一刊號(CN)的非核心類報紙、期刊上發表3篇以上,或在省級新聞出版部門認定的有內部刊號的報紙、期刊上發表4篇以上獨立完成的論文、調查報告、經驗介紹。
擴展資料:
評審工作
(一)企業思想政治工作人員專業職務評審委員會(以下簡稱評委會),應按閩職改字[1993]19號文件規定執行,鑒于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性和重慶奉節2017職稱改革我省政工系列專業職務人員的現狀,也可根據需要聘請少量分管這項工作,且熟悉思想政治工作或具備相應專業職務任職資格條件的黨政領導或相近專業具有高、中級專業職務任職資格的人員參加評委會。
(二)省企業思想政治工作人員高級評委會由省委宣傳部負責組建,報省職改領導小組批準。各地(市)組建的中級評委會,報當地職改領導小組批準,并報省職改辦和省委宣傳部職稱辦備案;省直廳(局)組建的中級評委會。
報省企業政工職改領導小組批準,并報省職改辦備案。各地(市)、廳(局)所屬單位組建的初級評委會,報地(市)企業政工職評領導小組和主管廳(局)批準,并集中后報省委宣傳部職稱辦備案。
(三)凡不具備條件成立中級評委會的省直(廳局)單位、需申報評審政工專業中級職務任職資格的對象,應報“省直屬單位企業思想政治工作人員中級職務評審委員會”評審。
(四)各級評委會的評審結果,按審批權限報相應職稱改革領導小組批準后方可公布,其中,地(市)、廳(局)中級評委會評審結果連同《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評審結果簡明表》,抄報省委宣傳部職稱辦備案。
獲高級職務任職資格人員,由省人事廳統一頒發資格證書;獲中級職務任職資格人員,由地(市)、廳(局)頒發由省人事廳統一制發的資格證書;初級職務人員由各地(市)、廳(局)頒發資格證書。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政工師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 *** 網-關于做好2017年度政工系列職稱評審工作的通知
職稱評定改革:職稱外語取消成焦點
職稱評定改革:職稱外語取消成焦點
2017年伊始,中辦、國辦印發《關于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下文簡稱《意見》),即在社會上引起廣泛關注。這項改革的“含金量”高在哪兒?回應了哪些社會關切?未來職稱評定將會有哪些大變化?
完善職稱評價標準——以實績論英雄
“我這么多年評職稱就卡在外語上,要不然早就評上了高級會計師。”現年50多歲的王權平是山東一家企業的老職工,因為外語不過關始終沒評上高級職稱,“ *** 了一輩子會計,平時從來用不著外語,只跟數字打交道,為什么評職稱要考外語呢?”
現在,隨著職稱制度的改革,如老王這般遺憾得以避免。取消職稱外語的“硬杠杠”也成為本次改革為社會矚目的焦點。
事實上,職稱外語考試政策并非一成不變,而是根據實際情況不斷調整。自上世紀90年代起,我國曾印發三個有關職稱外語的通知。然而,由于種種原因,這些改革調整措施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職稱外語考試所存在的問題。
本次職稱制度改革明確規定,對職稱外語考試不作統一要求。“需要注意,不作統一要求,并不是說大家可以不用學外語了。”人社部專技司司長俞家棟說,“隨著我國在世界舞臺上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國際交流也日益增多,都對人才的外語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從導向上而言,我們仍然鼓勵大家努力學習外語。”
此外,改革明確不將論文作為評價應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條件,注重考核專業技術人才履行崗位職責的工作績效、創新成果,增加技術創新、專利、成果轉化、技術推廣、標準制定、決策咨詢、公共服務等評價指標的權重,將科研成果取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作為職稱評審的重要內容。
“職稱改革確立了一個導向,就是評價人才要用品德、能力、貢獻來評價,而不僅僅是靠一些論文、學歷、資歷、計算機、外語這些,就是大家所說的,讓工作稱職的人能夠評上職稱,讓那些干工作的人、有貢獻的人能夠評上職稱。”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吳江說。
下放職稱評審權限——破除評聘脫節
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要對職稱評定進行科學評價、注重實績,必然要求對評價機制進行創新。只有身處本領域,對此有深入研究和深刻體會的評價主體,才能夠對人才作出更科學的評判。
以往職稱評定過程中,或多或少存在評聘脫節現象,即評職稱的不是用人主體、用人主體恰恰沒有評職稱的權限。大部分的職稱評定都是由 *** 主管部門進行,尤其是高級職稱的評委會基本是由 *** 主管部門組織成立的評委會。這就導致評審人對于人才的評價難以深入其工作一線了解觀察,進而導致人才職稱的評定最終只能通過論文得以反映其工作,久而久之形成了唯論文、唯資歷等消極現象,而這也間接催生了學術造假、花錢發論文等不正之風。
與此同時,評聘脫節也給用人單位造成了困擾。只看職稱或論文聘用來的人才可能并不符合實際用人需求,而工作實績突出的人才卻因評審僵化導致評不上與其能力相稱的職稱,人才發展因此受限,用人單位也陷入尷尬。
為此, 職稱制度改革從兩方面著手改進 。
一方面,豐富職稱評價方式,建立以同行專家評審為基礎的業內評價機制,注重引入市場評價和社會評價,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單獨建立基層專業技術人才職稱評審委員會或評審組,提高職稱評價的針對性和科學性。
吳江認為,這一改革體現了“內行看內行”精神,評價人才的. *** 很多,但是要注重業內評價,“比如搞農業的,就得農業專家來評定職稱,搞中小學教育的,就得搞中小學教育的專家來評定,不能讓大學教授來評中小學教師,這樣才能更加科學地評定人才水平的高低。”
另一方面,下放職稱評審權限,發揮用人主體在職稱評審中的主導作用,推動高校、醫院、科研院所、大型企業和其他人才智力密集的企事業單位按照管理權限自主開展職稱評審。
“一些高校、大型企業,他們的人才評價標準可能比 *** 組織的評委會標準更加嚴格,也更加符合用人實際,評價自己用的人可能也會更加謹慎。這就可以把評審權下放給他們,讓他們自己評價人才。”俞家棟說,“這在節約 *** 運行成本的同時,也促進了 *** 職能的轉變, *** 主管部門要做好事后備案,也要做好監督。”
拓展評價人員范圍——評職稱更公平
隨著經濟多元化發展,新興經濟領域里的人才職稱評定問題也逐漸顯現。以往27個系列的職稱評定多面向體制內人員,非公領域里的民營企業、中小微企業等人才的職稱評定存在機制上的不順暢問題。
“以演員為例,國家話劇院的演員職稱評定可以按照國家規定進行,但一些‘北漂’演員,一些小的話劇院或者影視城的演員,如果按照以往的制度,他們的職稱評定就是個難題。”俞家棟說,“這次職稱改革就要破除體制內外的界限,只要是專業人才,就有職稱評定的權利。”
《意見》提出,進一步打破戶籍、地域、身份、檔案、人事關系等制約,創造便利條件,暢通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社會組織、自由職業專業技術人才職稱申報渠道。科技、教育、醫療、文化等領域民辦機構專業技術人才與公立機構專業技術人才在職稱評審等方面享有平等待遇。
“評價范圍擴大了,評價主體也多元化,一些行業組織和協會,還有專門的評價機構,都可以通過 *** 授權以后,提供評定職稱的服務。但是,評審權下放了,評價主體多元化了,還得用好職稱評定這個‘指揮棒’,不能想怎么指揮就怎么指揮。”吳江說。
加強職稱評審的監管,轉變 *** 職能,則成為本次職稱制度改革的題中之義。評審權的下放并不代表 *** 主管部門可以撒手不管了,評審范圍的擴大和多元化,也不代表職稱評定可以隨性而為。
因此,《意見》提出多項措施加強評審監督,如完善各級職稱評審委員會核準備案管理制度,明確界定評審委員會評審的專業和人員范圍,從嚴控制面向全國的職稱評審委員會;
完善評審專家遴選機制,加強評審專家庫建設,積極吸納高校、科研機構、行業協會學會、企業專家,實行動態管理;
企事業單位領導不得利用職務之便為本人或他人評定職稱謀取利益;
建立職稱評審回避制度、公示制度和隨機抽查、巡查制度,建立復查、投訴機制,加強對評價全過程的監督管理;
“以前 *** 主管部門習慣審批,現在要加強事中事后的監管,這對于 *** 主管部門而言既是角色轉變,也是全新挑戰。”俞家棟說,“我們需要逐漸學習和適應這種角色的轉變,并加強制度建設,讓職稱評定更加公平公正,成為衡量人才的準確標尺,也成為進一步釋放人才紅利的催化劑。”
俞家棟表示,接下來主管部門還將出臺多個職稱系列的配套改革細則,具體指導改革實踐。
;
深化職稱制度改革,完善考核評價體系,主要的措施有哪些
1、善職稱評價標準——以實績論英雄
(1) 隨著職稱制度的改革,取消職稱外語的“硬杠杠”也成為2017年職稱評定改革社會矚目的焦點。
(2)2017年職稱制度改革明確規定,對職稱外語考試不作統一要求。“需要注意,不作統一要求,并不是說大家可以不用學外語了,隨著我國在世界舞臺上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國際交流也日益增多,都對人才的外語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從導向上而言,仍然鼓勵大家努力學習外語。”
(3)改革明確不將論文作為評價應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條件,注重考核專業技術人才履行崗位職責的工作績效、創新成果,增加技術創新、專利、成果轉化、技術推廣、標準制定、決策咨詢、公共服務等評價指標的權重,將科研成果取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作為職稱評審的重要內容。
2、下放職稱評審權限——破除評聘脫節
(1)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要對職稱評定進行科學評價、注重實績,必然要求對評價機制進行創新。只有身處本領域,對此有深入研究和深刻體會的評價主體,才能夠對人才作出更科學的評判。
(2)職稱制度改革從兩方面著手改進。
①一方面,豐富職稱評價方式。
建立以同行專家評審為基礎的業內評價機制,注重引入市場評價和社會評價,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單獨建立基層專業技術人才職稱評審委員會或評審組,提高職稱評價的針對性和科學性。
②另一方面,下放職稱評審權限。
發揮用人主體在職稱評審中的主導作用,推動高校、、科研院所、大型和其他人才智力密集的企事業單位按照管理權限自主開展職稱評審。
3、拓展評價人員范圍——評職稱更公平
(1)隨著經濟多元化發展,新興經濟領域里的人才職稱評定問題也逐漸顯現。以往27個系列的職稱評定多面向體制內人員,非公領域里的民營、中小微等人才的職稱評定存在機制上的不順暢問題。
(2)改革相關內容指出:進一步打破戶籍、地域、身份、檔案、人事關系等制約,創造便利條件,暢通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社會組織、自由職業專業技術人才職稱申報渠道。科技、教育、醫療、文化等領域民辦專業技術人才與公立專業技術人才在職稱評審等方面享有平等待遇。
(3)加強職稱評審的監管,轉變職能,則成為本次職稱制度改革的題中之義。評審權的下放并不代表主管部門可以撒手不管了,評審范圍的擴大和多元化,也不代表職稱評定可以隨性而為。
4、職稱評定改革提出多項措施加強評審監督:
(1)完善各級職稱評審委員會核準備案管理制度,明確界定評審委員會評審的專業和人員范圍,從嚴控制面向全國的職稱評審委員會;
(2)完善評審專家遴選機制,加強評審專家庫建設,積極吸納高校、科研、行業協會學會、專家,實行動態管理;
(3)企事業單位領導不得利用職務之便為本人或他人評定職稱謀取利益;
(4)建立職稱評審回避制度、公示制度和隨機抽查、巡查制度,建立復查、投訴機制,加強對評價全過程的監督管理等等。
評論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