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重慶交通大學的三本土木(道路與橋梁方向)對于是考研還是直接就業不知道該怎么選擇?

看你自己 ,到底對將來的定義把。。考研將來,工作穩定些,每年工資8萬左右。。。直接工作的話,3,4年后也可以拿到這么多。。但工資,沒研究生漲的快。。升職稱,,也慢些。。。對于現在這個社會。。學歷高點還是好些。。。但讀研3年 ,如果你有女朋友,,呀力是相當大的。。。

微信號:ctkjcq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重慶市]苗國厚職稱重慶交通大學,付國楷 重慶大學

重慶交通大學咋樣,2014在川招生分數線

2014四川錄取分一本

理科:564;文科:560。

重慶交通大學創辦于1951年,是一所具有“學士—碩士—博士”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交通運輸部與重慶市部市共建,交通特色與優勢明顯,以工為主,工、管、理、經、文、藝、法等學科協調發展苗國厚職稱重慶交通大學的教學研究型大學。

學校前身是1951年為修建川藏公路、建設大西南而創辦苗國厚職稱重慶交通大學的西南交通專科學校,后幾易校名。1960年,改建為重慶交通學院。1961年至1963年,成都工學院土木系、四川冶金學院冶金系、武漢水運學院水工系相繼并入學校。1972年,重慶交通學院與重慶建筑工程學院合并。1979年,重慶交通學院恢復獨立辦學;同年,重慶航務工程學校并入學校。1985年,學校獲批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1986年,交通部西南水運工程科學研究所并入重慶交通學院。1999年,重慶交通學校(原重慶河運學校)劃歸學校管理。2000年,學校由交通部劃轉重慶市,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以重慶市為主的管理體制;同年,重慶市交通技工學校劃歸學校管理。2006年,學校更名為重慶交通大學,增列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

學校由南岸校區、雙福校區及大坪分部(重慶西南水運工程科學研究所)組成,占地面積3120畝,校舍建筑面積74萬多平方米,固定資產總值近30億元,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逾2.9億元,圖書館擁有外文數據庫30多個、年訂報刊2400余種、紙質圖書200余萬冊。現有全日制在校生2.73萬余人,各類各層次在校生逾4萬人。

學校學科優勢突出,專業特色明顯。學校現有3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3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3個一級學科(55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3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1個工程碩士專業學位培養領域,59個普通本科專業;具有授予同等學力人員碩士學位、推薦優秀本科生免試攻讀碩士學位資格。現有1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1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20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人文社科基地),1個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7個省部級以上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5個省部級教學團隊,12個省部級以上特色專業,3個省部級以上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7個省部級以上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以及近50門省部級以上雙語教學示范課程、視頻公開課、精品課程、精品資源共享課。

學校堅持人才強校,教師隊伍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現有教職工2000余人,專任教師1500余人,博士生導師近50人,碩士生導師580余人,高級職稱教師近700人。其中,國家杰青1人,中組部“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7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模范教師、全國優秀教師、享受國務院 *** 特殊津貼專家等省部級及以上專家教授120余人。中國工程院鄭皆連院士、韓其為院士、梁應辰院士、杜彥良院士等150多名國內外知名學者擔任學校特聘教授、學科首席科學家或 *** 教授。

學校堅持自主創新,科研實力雄厚、成果豐碩。多次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國家發明獎和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在拱橋建設、內河通航及港口航道建設、山區公路建設等領域取得了一批居于世界領先水平的成果。先后承擔了包括國家科技攻關計劃、國家“863計劃”、國家重大基礎研究前期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攻關項目在內的國家及省部級重大科研項目500余項,年科研經費逾億元;近10年來,先后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等近200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一、二、三等獎、國家發明獎、國家級教學成果獎、茅以升科學技術更高獎——中國橋梁大獎等共11項。學校公開發行3種學術刊物,曾由中國科學院錢偉長院士長期擔任主編、學校主辦的《應用數學和力學》雜志是SCI和EI的收錄期刊,以中、英文版向全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公開發行。《重慶交通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是中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

學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畢業生素質優良、社會歡迎。積極推行主輔修制度,大力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及“2+2”、“3+1”、“4+1”國際合作辦學項目等國際化人才培養計劃,與企業聯合開辦有“茅以升班”、“海外項目班”、“通用班”、“長安班”等人才培養定制項目,在500多家大型企事業單位建立有學生實習、實踐、實訓基地。學生綜合素質高,應用能力強,多次榮獲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國際一等獎,大學生“挑戰杯”全國金獎、全國大學生數模競賽一等獎等獎勵,2012首次組隊參加21世紀中英創業計劃大賽,以中國賽區一等獎的成績出征倫敦國際總決賽并榮獲季軍。本科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連續17年超過95%,是全國首批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在交通運輸部組織的首屆中國橋梁文化周評選活動中,以我校和我校校友為代表的5支團隊當選為“十大橋梁英雄團隊”、5名校友當選為“十大橋梁人物”。

2000年以來,學校先后榮獲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及就業工作先進集體、全國首批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全國模范職工之家、《半月談》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獎特等獎等國家級榮譽。

辦學60多年來,學校累計為國家培養了各類各層次畢業生10萬余名。面向未來,學校將繼續秉承“明德行遠、交通天下”校訓,堅持“嚴謹求實、團結進取”的校風,弘揚“甘當路石、進無止境”的辦學傳統,倡導“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的奮斗精神,立足西部,面向全國,努力建設國際上有一定影響、國內知名,以工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高水平教學研究型大學。

地 址:中國 · 重慶 · 南岸 · 學府大道 66號

郵 編: 400074

校內 *** 查詢:(023)62651999

學校通訊服務部傳真:(023)62650387

黨政辦公室 *** :(023)62652333 62652334

黨政辦公室傳真:(023)62650561

法人代表:唐伯明

網 站:

重慶交通大學的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怎么樣

這個專業屬于理學院的專業,理學院是最近幾年才組建的,開設的專業也不多。理學院開設有信息與計算科學、數學與應用數學、應用化學三個本科專業,在校學生557人。有運籌學與控制論、應用數學、計算數學、應用化學、應用物理五個學科,其中應用數學為學校重點建設學科。現正在組織申報“數學”一級學科碩士點,宋乾坤教授為重慶市應用數學“學術技術帶頭人”。

學院現有教師67人,其中正高職稱教師8人,副高職稱教師23人,博士12人。教師承擔全校本科20多門課程、碩士研究生9門課程和博士研究生7門課程教學工作,本科教學特別是全校數理化公共基礎課教學是學院的中心工作。《線性代數》課程為重慶市精品課程。學院編寫了《數學模型》、《基礎化學實驗》等15本教材,其中,《數學模型》已列入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并在全國100余所高校使用。學院資料室現有圖書資料近3000冊供教師和本科生借閱。

近五年,學院教師獲重慶市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獲重慶市科學技術三等獎1項;發表教學研究論文80余篇;發表學術論文400余篇;其中,在10多種國際期刊發表論文50余篇,三大檢索收錄論文112篇次;支持國家級項目3項,省部級項目20余項,主持教改課題70余項。

學院現有數學、物理、化學三個實驗室,總面積2493平方米,實驗室41間,教學儀器設備總資產496萬元。物理實驗室和化學實驗室被重慶市教委評為“基礎課教學合格實驗室”。 馬育教授指導學生的項目“室內空氣凈化器的研制”在全國大學生“挑戰杯”創業大賽中榮獲重慶市一等獎。

學院現有3個校內實習基地和4個校外實習基地。學生畢業論文獲學校優秀畢業論文4篇,正式出版論文習作1部,公開發表學術論文7篇,其中《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Network Security》(韓國)2篇,核心期刊3篇。

學院大力加強學生素質教育和學風建設,努力提高專業水平,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和體育活動,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三年來,學生在學校各項競賽中,成績喜人,先后三次獲得校春季田徑運動會學生男子團體第三名、精神文明獎之一名、校游泳賽團體第五名等優異成績,學生集體和個人先后獲得包括大學生數學建模全國一、二等獎、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一、三等獎、重慶市先進班集體等在內的市級及其以上獎勵80多人次。

學院高度重視畢業生就業工作,制定了考研導師制在內的系列考研鼓勵幫助政策。2005級達到去年國家研究生復試線的超過畢業生總數的28%,2006級近54%學生報名考研。學院還積極加強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提升畢業生就業的競爭力,先后建立的實習基地強化了學生實踐和畢業實習環節。學院2008屆、2009屆畢業生平均就業率達到94%。

重慶交通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師資力量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現有專 *** 教師59人,其中高級職稱32人(教授15人),博士(在讀博士)35人,擁有重慶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師6人,交通科技英才1人。

教授:陳松、何友全、盛明蘭、楊建喜、曹建秋、鐘佑明、徐凱、張奔牛、藍章禮、宋軍、王宏剛、黃大榮、李 偉、羅 憲、許登元

副教授:劉玲、余沛、張穎淳、周建麗、梁宗保、米波、王家偉、王政霞、朱振國、婁路、黃瀚敏、姜建山、張開洪、鄭博仁、許強、李益才、趙 玲

交通科技英才:張奔牛